周云听完,不住地点头,目光中满是认同,对李真说道:“李参赞问题总结得很到位,讲武堂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

第一个,教材就由军机院上下统一制定后呈上来。

军机院里各位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将帅才,把你们的本事、经验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也好传给后世。

第二个,讲师先生的问题,就由本王同各军机院中的署令以上轮流分科担任,这件事由兵部具体分工安排,暂时先这么办,后续再慢慢完善。”

周云讲完后,大殿里安静了片刻。李岩在等了一阵后,见再没人出列奏报,便再次出列,声音洪亮地说道:“下面有两件事需大家共同商议。

其一,组建商队出海,并在淮安府的海州港和松江府的上海港设立钞关,负责管理这两个港口的海贸交易和征税,大家对此有何意见?”

这个议题一提出来,两院大臣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可是夏朝向放开明朝海禁迈出的关键一步,在场众人在这两处港口都没有特殊的利益纠葛,况且心里都明白,这肯定是夏王要推动的项目,谁要是阻拦,那无疑是自寻死路。

见第一项议题顺利通过,李岩接着说道:“这其二,我夏军已休整近三年,整编也已完成,粮草充足。

然而,我大夏北有建奴虎视眈眈,南有南明余孽苟延残喘,西有顺朝蠢蠢欲动。

如今我大夏身处中原,被团团包围,长此以往,恐有南宋灭国之祸,所以必须破局。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用兵方案究竟是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亦或是先西后北?”

李岩此言一出,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有的人微微点头,似是认可李岩的说法;有的人则低头沉思,神色凝重,显然是在认真权衡其中利弊。

此刻,李岩抛出的这个议题,不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关乎战略方向的重大抉择,大家要讨论的,是到底该怎么打,从哪个方向先下手。

“启奏夏王,臣以为当先北后南,”军机副使孙明远率先打破沉默,站起身来发言,他神色坚定,条理清晰,“原因有二。

一是从长远来看,我大夏的最大对手始终是建奴,不解决建奴的威胁,何谈其他方向的征剿?

二是如果不先解决建奴,我们的兵力就会被牵制在东、西、北三方,只剩下南方一部,难以形成足够的威压之势。

而且中柱和上柱军还得时刻防备建奴突然大举进犯。”

孙明远话音刚落,参赞院兼都察院使的高云伍立刻站了出来,拱手说道:“臣附议孙副使所言,先北后南,或者先北后西也可。

只有把建奴赶出山海关,我们才能抽调东西两路的兵力,从容应对南、西两方的朝廷。”

这时,兼工部尚书的陈金斗向前一步,出列道:“启奏夏王,臣倒有不同看法……”

周云面无表情,深邃的目光仿若幽潭,让人捉摸不透其中思绪。

他微微仰起头,不紧不慢地问道:“哦?陈参赞的方案为何?”

陈金斗闻言,身子微微前倾,神色恭谨,双手抱拳行了一礼回道:“前番孙副使所言之先北而南的理由,臣是认可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