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救援汪陶城
眼见王奎的一番操作,曹操深深感受到一心会真是个卧虎藏龙之地。
区区一个普通成员都能把一座城池的城防工作给处理得井井有条、上下诚服,可见其人的能耐与一心会的牛逼。
这名军侯的能力即使当一个校尉也是绰绰有余。
跟随袁树真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而王奎的这一系列准备也没有白费,或者说包括汪陶县在内的诸多县城内的天雄军军官们都没有白费力气,因为鲜卑骑兵很快就越过长城进入雁门郡腹地,然后发疯一样的到处找软柿子捏。
他们兵分数路搜寻汉人聚居地,搜寻来搜寻去,全都搜寻到了县城,眼看着城上旌旗飘扬、城下拒马陷坑,鲜卑人从上到下都麻了。
呼兰吉很快得知汉人们全都像老鼠一样快速敏捷的躲在了城墙后面,而每一座县城的城池都有汉军把守,旌旗飞扬,城头上全是汉军士兵,城下都是拒马和看不见位置的陷坑。
这些防御设施明显没有强阴县那么逆天,但是看着这个阵势,这群在强阴县城下折戟沉沙的家伙们就忍不住的犯了ptsd,人人畏惧不敢向前,不想攻城。
城池不敢攻,没有城池的村庄聚落又空无一人,连他娘的耗子都因为找不到粮食吃举家逃难去了,这下可如何是好?
十二月初六日,呼兰吉综合各部得到的消息,大体上确定整个雁门郡的汉人应该都已经躲在了城池里,且有些城池里的汉军士兵明显数量特别多,比如阴馆县和马邑县,其余地方汉军士兵数量少,但是也有坚守城池的迹象。
呼兰吉的部下们十分担心每一座城池都有强阴县那样的强度,这会让他们损兵折将血本无归,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想要退兵返回。
但是呼兰吉不愿接受,南下一次什么都带不回去,反而还有很多人为此而死,这让他如何服众呢?
要是就这么回去了,他以后还怎么做这个号令群雄的大人?
说什么也要带点东西回去!说什么也要攻破一座城池!
于是他各种搜寻,最后把目标定在了汪陶县。
曹操和王奎也是倒霉,汪陶县的县城规模比较小,城池比较破,看起来最好欺负、防御力最低,于是就成为了呼兰吉发泄怒火的对象,被鲜卑大军团团围住,准备攻城。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有汉军来援、妨碍自己的行动,呼兰吉派遣数支骑兵小队带着大量旗帜虚张声势,出没于其余县城周边以为威慑,用这种方式使得各城汉军只图自保,不会出城相救。
他认为这样一来,就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攻破汪陶县城,就能给自己的失败找补一些,不至于一回去就丢了地位。
于是从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呼兰吉开始挥师进攻汪陶县城,为了激励士气,向士兵们宣布攻破城池后不封刀,想怎么杀戮就怎么杀戮,城里的财物想怎么抢夺就怎么抢夺,他根本不会去管。
只要你们能抢,全都是你们的!
于是之前被强阴县城整出来的一点点ptsd很快就被贪念给压制住,八千多鲜卑兵士开始朝着汪陶县城发起猛攻。
不得不说,这对于汪陶县城来说还是压力挺大的,他们的准备时间不够,兵力也没有强阴县那么多,精锐数量也不足,防御能力自然远不如强阴县城。
曹操和王奎手下一共就四百名天雄军士兵,算上城内七百多武装力量,加在一起也就一千一百多人,对于一座小城的防御来说,是充足的,但是外头是八千多敌人,八倍的兵力差还是很要命的。
曹操和王奎眼看着黑压压一片鲜卑人呼啸而来,对着城外拒马防线就是一顿操作,一边下令放箭的同时,一边也感到情况严峻。
但是他们并不感到十分担心,因为袁树曾经答应过他们,只要他们被围攻,袁树一定会亲自率领铁骑前来援救,所以让他们一定要坚守城池,奋勇战斗,不要放弃。
以袁树的信誉,曹操和王奎并不会怀疑,于是他们拔刀上城参与防守,不断的激励士气,期待着袁树的来援。
袁树在阴馆县城驻守,从鲜卑人南下之后就一直在密切关注这支鲜卑军队的动向,到处行动的哨骑小队也能很快将相关的消息传回来,这使得他的讯息保证通畅。
所以他很快得知了汪陶县城正在遭到围攻的消息,而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县则没有相关消息传来,只是有一些关于“大量鲜卑骑兵在城外出没、侦查”的消息传来。
袁树稍稍思考一下,便认为情况不对。
鲜卑骑兵不可能有那么多,最初他得到的消息是“鲜卑骑兵约万余人南下”,如果说来的人太多以至于他们可以兵分四五个县城包围攻击的话,那明显不符合常理。
如今天气寒冷,已入深冬,鲜卑人这个时候才来本身就有点不对劲,大规模出动也要承担马匹、人员被冻伤冻死的风险,这种风险明显太大,鲜卑家底子薄,不该这样做。
真要出动三四万人,那可是鲜卑正常情况下全部的机动兵力,这么多人一起来了雁门郡?
袁树召开了军事会议,喊来了荀攸、张纮、钟繇等人组成的军事参谋团队,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最后一致认定这是鲜卑人在虚张声势,试图用少量兵力哄骗汉军,让汉军认为他们有很多人正在准备包围攻打城池,于是按兵不动。
但实际上,鲜卑人只会集中兵力攻击一处,并不会随意分兵。
汪陶县应该就是他们的目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