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披了件厚些的外衣去了秦淮书的书房,去时秦淮书已在屋里点好烛火,还放了炭火,书房暖烘烘的,倒没外头那么冷。

楚易安有些诧异:“大哥也这般怕冷吗?”

秦淮书:“……嗯。”

两人在桌前坐下,如往日那般拿出笔纸,没有一个人提秦淮书明日要离京之事。

都好似在刻意回避。

楚易安拿过砚台开始磨墨,屋外似飘起细雨,屋内烛火轻晃。

她突然不合时宜的想起一句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楚易安回过神来愣住了,赶忙晃了晃脑袋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杂念都丢出去,忙活起眼前的事来。

不必看昨日的稿纸她也记得写到了何处,嬴政处死嫪毐,囚禁赵姬,修建郑国渠。

对于兴修水利以‘疲秦’这样的计策韩非又无奈又痛心,还觉得非常荒谬。

以前苏秦也使过‘疲齐’计,但苏秦是鼓动他们修建宫室园林,让齐人耽于享乐,堕齐王心智,而不是兴修水利工程。

荒不荒唐?

郑国渠建成的消息传回韩国,不只韩王生气,朝臣们也都愤怒了。

明明是他们出的主意要郑国去秦国修渠,修成了,还以郑国的名字命名,好像在狠狠打他们的脸。

他们便开始骂郑国,还要他赶紧逃出秦国回韩国来,否则杀他全家。

只是没过多久韩王就收到了秦国的威胁,只得老老实实把郑国的族人都交出去。

一并交出去的,还有韩非。

嬴政读过韩非的着作,《韩非子》,大感韩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将他带入秦国后重用。

只是韩非是王族公子,岂能轻易投秦?

之所以来到秦国,除了受到威胁外,也是想为韩国争一线希望。

可他也知道,他根本改变不了嬴政一统六国的想法。

韩非曾经仔细研究过秦国变法的历史,山东六国以为秦国只有商鞅变法,却没看到这变法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秦孝公奠定根基,让秦国崛起。

秦惠文王铲除了以甘龙为首的复辟势力,彻底结束了封地制。

秦昭襄王遏制了外戚势力……

这变法一直持续到现在。

反观山东六国,哪个不是变一代或者两代就停的?有些甚至只是开了个头就没了后文。

秦国一直在变法图强,而山东六国只是一直图存,如何能不灭?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正是明白这点,韩非才更无能为力,最终选择自尽,死在了秦国狱中。

韩非死后不久,秦国开始威胁韩国割城,否则攻打韩国。

无奈之下,韩王只能割让王族根基。

秦王政十四年冬,韩王俯首称臣。

秦国君臣商量了一整个冬天,要怎么把韩国灭了,毕竟灭国牵扯实在是大,以前有很多例子摆在面前,容易又被联手针对。

只是商量来商量去也没个定论,最后嬴政拍案决定,不管了,灭了再说。

韩国君臣当然也察觉到,派人到处求援。

魏王根本不敢说话,敷衍几句把他的人打发了。

赵王要他守三个月,你守三个月,我就来救你。

燕王这会正在图谋赵国呢,对韩国是死是活根本不感兴趣。

齐国表示,我都跟秦国说好了,不掺和你们之间的事。

楚国倒是答应了,却更过分,不只要韩王拖三个月让他们偷袭,战胜后还要把好多重要城池割给他们。

气得韩王直骂人。

求援无望,秦军山呼海啸一样打过来,短短时间,韩王及一众大臣被俘,只有一个叫张良的人逃走了。

公元前230年,韩国亡,韩国国土并入秦国,建立颍川郡,

楚易安停了下来,秦淮书写完后也选择了沉默。

国破家亡一直都是沉重的话题,历史发展到这一步,是人为的努力,可好像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结果。

不过有一点秦淮书很清楚,一个国家变法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离不开所有君王的努力。

对身处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很沉重,但看楚易安喜欢嬴政的程度,便知后人是如何看待韩国灭亡的了。

完全不为这个国家的消亡感到惋惜。

毕竟韩国灭亡是大一统的第一步,他们只会惊呼总算到这里了,老祖宗万岁。

秦淮书提着笔,略一思索,道:“下一个该灭赵国了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