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年,秋。

转眼间,李清照入太学学习已差不多半年。

到了元符元年七月十五日,太学放假,李清照正在家中书房专心致志地阅读着从藏书阁抄录回来的《诗经》,手中拿着一支羽毛笔,时而点头微笑,时而沉浸于文字之中。

窗外透进来的阳光洒在她的书案上,照亮了那些古老的纸卷。

书房布局简洁而雅致,反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文人氛围。

房间内的装饰以淡雅的色彩为主,墙上悬挂着一些经典的字画,字画之间点缀着一些插花的画作,使整个房间显得生机盎然。

书房的主体是一张古朴的书桌,上面散落着一些书卷文房四宝。

书桌旁边放着一支精致的羽毛笔,一瓶墨水,一方文房石,显得庄重而不失灵动。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几本古籍,旁边是一小盆清水,专门用于墨砚。

书桌前的椅子是由红木制成,椅背上雕刻着一些淡雅的花纹,显得典雅中透着一份精致。

窗户处摆放着一张红木打磨光滑的书架,上面摆放着整齐排列的书籍,其中不乏一些经典文学著作。

书架上还摆放着一些精致的瓷瓶,插着一些小巧的花卉,为整个房间增添了一份清新的气息。

房间的地面铺着深色的地毯,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在房间的一角,摆放着一张低矮的红木桌子,上面摆着一盏古朴的油灯,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古韵。

整个书房透露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息,简朴而不失品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清新的文学氛围。

因为伯父早逝,堂哥李迥太学放假就会到自己家,相当于是自己的亲哥,早上,哥哥轻轻敲响了房门。李清照抬起头,发现哥哥的面上带着一抹灿烂的笑容。

“妹妹,明天端王做东,请大家一起喝酒游湖,有兴趣一同前去吗?”李迥的声音中透着愉悦和期待。

李清照好奇问:“端王,你是说官家的弟弟?”

李迥回答:“是的,端王赵佶可是精通书法和画画,在京中已属上游”

李清照微笑道:“哦,好呀。当然去,这样难得的好时光,怎能错过。”

她又想了一下说:“翠儿,有哥哥陪我,你就不用跟我去了,你帮我准备一下男装吧。”

第二天早上,李清照打扮成贵公子模样,跟哥哥坐上马车,路上,李清照卷起车帘,透过马车的窗棂,映入李清照的眼中一片京都繁华的都市影像。

白天的市区生机勃勃,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狭窄而繁忙的街巷之间。

高大的建筑沿街而立,青瓦、白墙在阳光下闪烁着淡淡的历史光辉。

商贾行人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忙碌着,一些商号门口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绸缎、瓷器、木雕等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马车穿越拥挤的市井,经过熟悉的巷子,李清照看到路边的小贩正在吆喝着自己的货物,水果、糖果、鲜花等琳琅满目,为这个古老的都市增色不少。

远处传来了古老的音乐声,一队艺人正表演着古老的戏曲,歌声悠扬、琴弦清越,吸引了周围不少人围观。

阳光透过街头的梧桐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使得整个街区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车子很快抵达溪亭,这是一处湖面上的别致亭子,湖水宛如明镜,荷叶碧绿如染,各色花朵竞相绽放,宛如仙境。

赵家的小船已恭候在亭边,大船之上酒席已备,奴仆们恭候多时。几位客人已围坐酒桌旁,见李迥到来,纷纷起身作礼,彼此自我介绍。

李清照环顾四周,只见这几位少年个个风姿绰约,有的身材健硕,面庞英俊;有的肤色微黑,阳光洒落更显健康;有的肤色白皙,眉目如画;还有的虽略显瘦弱,但眼神中透着聪慧与自信。

李清照眼睛定在一位气质独特身着淡青色衣衫的少年,正是綦崇礼,他看到李清照后,对着李清照点头微笑。

这时,赵明诚从船舱中走出,见李迥兄妹。忙走过来为李迥兄妹引荐:

“这几位乃我太学同窗,韩肖胄、胡松年和张汝舟。这位是我表弟綦宗礼,年岁稍小,亦入太学,现为外舍生。”

“这几位乃我太学同窗,韩肖胄、胡松年和张汝舟。这位是我表弟綦宗礼,年岁稍小,亦入太学,现为外舍生。”

李迥随即介绍李清照:“此乃我堂弟李清。”

赵明诚目光转向李清照,回想起元宵夜的初见,此刻白日再见,更觉其清丽脱俗,不禁打趣道:“李迥,你家弟弟真乃翩翩少年,清秀如玉。”

李清照得体地向众公子行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