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工奖决赛如期到来。

跟坪洲入围赛时边展览边评奖有所不同的是,天工奖的决赛日就是很纯粹的评奖日,并不向普通用户开放,但作为中国国际珠宝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前来参展的玉商及媒体记者是有幸来见证这一过程的。

作为中国玉雕界最为权威的奖项,有着玉雕界奥斯卡之称的天工奖在评选方面绝对是尽量追求公平公正的,别的暂且不说,光是评审团成员就多达二十八人。

评审团成员如此之多,基本上杜绝了被买通或作弊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些评审团成员的身份也不简单,他们要么是玉雕界各派别的顶级大师,要么是跨领域的专家,身份最牛的,肯定是像欧阳女士、李春生那样的,稍次一点的,也是玉石珠宝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且来自于全国各地,想要把他们全部买通,或让他们全部给某件作品大开绿灯是何其之难?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在天工奖决赛上拿到代表玉雕最高荣誉的金奖,必须得凭真本事才行。

上午九点,天工奖决赛评奖过程正式开始。

国际展览中心 五号馆内,柔和的暖光均匀地铺洒在 400 余件入围作品上,本届天工奖决赛评审团成员在一众媒体记者、参赛者、参展玉商的见证下,开始逐一给入围作品打分。

相比入围赛,决赛阶段的打分标准也有所调整。

比如说入围赛阶段较为看重的材质,到了决赛阶段却被大大弱化,仅占到了总分的10%,而创新性和工艺精湛度却分别占了30%,剩下的还有20%的文化深度,及10%的市场影响力。

打分过程也是极为严谨的。

比如说此时的李春生,此时正拿着一个放大镜在一个掌柜前俯身细察着一件青玉材质的薄胎瓶。

也只有通过放大镜,他才能看清楚瓶身上那些薄至零点几毫米的雕刻线条是否雕刻得足够流畅。

而为了考究胎壁雕刻得是否足够匀称,他还不得不把放大镜暂时放下来,用手小心翼翼地拿起了玉瓶,然后用手指轻叩瓶身来听其袅袅清音。

又细细看了良久,他才把瓶子放了下来,开始按照评分标准给它逐项打分,并最终在备注栏里写下了“这件作品在声学与视觉的结合上打开了新维度”等字样。

而此时的欧阳女士,则同样手拿放大镜,站在另一个掌柜前察看一件名为《赤壁怀古》的翡翠作品。

作品的材质采用的是翡翠中的红黄翡,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外层的红黄翡,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的意境凝固在了 15 厘米见方的玉料上。

可欧阳女士最终给这件作品的评分却不算特别高。

备注栏里则写下了评分不高的原因:“俏色用到极致,但人物开脸稍显生硬。保留天然肌理是好的,但工艺完成度仍需推敲。”

评分过程就是如此的严苛。

对于评审团成员们来说,人手一个放大镜几乎成了标配,每一分都在接受着放大镜的考验,而不管是分高还是分低,评审者都必须得在备注栏里标注下相应的理由。

而这还仅仅只是第一轮初评。

初评是分组进行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