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环看文宓没动箸(筷子),笑道:“这饭食可是不合贤弟的口?军中不能饮酒,不能款待贤弟,大郎莫怪。待到回京以后,为兄请你多喝几杯。”

文宓听后,心中微微感动,他很喜欢张环这性子,可能是两家原本就是世交,有些交情,一见面也不见外,也没个架子,让他很有见到故友的感觉。

文宓笑一笑说道:“世兄客气啦,小弟只是没想到几年不见,世兄已是军中大将。”

“哈哈哈哈。”张环闻言大笑:“大将算不上,只是区区一个校尉,年前才提上来的。”

张环说着话,放下筷子,叹一口气:“唉,不瞒贤弟。为兄虽做到校尉,却从未亲临战阵,今日在城外,为兄看着溃败的流贼,想要去追杀,却一时犹豫,未及下去。”

文宓看出他有愧悔之意,回想城外那场伏击,张环一直跟他在屋顶上呆着,确实没有跳下去追杀。

想到这里,文宓安慰道:“世兄想多了,世兄是主将,自不必去亲身追杀流贼,坐镇指挥才是世兄的职责,世兄亲身与小弟在城郭伏击已是犯险。”

张环听了,脸色缓和一些,说道:“可惜啊,贤弟射杀了贼首,为兄却自始至终未曾拔刀,实是……遗憾。”

“大战在即,世兄还怕没有机会立功?”

“为兄今日坚持自带骑军,便是想亲自上阵。”张环点点头,接着说道:“不怕贤弟笑话,为兄寸功未立便做了校尉,麾下将士多有不服,为兄早便想找个机会立功。今日多亏了贤弟这妙计,若是来日贤弟能射杀贼首,流贼毕竟溃败,那时为兄便可带军随后追杀。”

文宓看张环满脸期待的模样,忍不住提醒道:“沙场凶险,世兄切记不可贪功冒进。”

张环闻言一愣,笑道:“贤弟说的是,为兄自会醒得。”

张环说完请文宓用饭,看他一会儿,又想一想他早年间的骄横胡为的行状,对比今日的内敛沉稳,笑道:“四年未见,贤弟真让为兄刮目相看。”

文宓看他神色,也想起小文宓当年叛逆胡为的事来,讪笑道:“全赖家先傅教诲,让小弟迷途知返。”

张环点点头,笑道:“迷途知返还说不上,贤弟比在京都时稳重不少。今日在城头向甄公献策,当真是让为兄刮目相看。想必世叔见到贤弟,也会欣喜。”

张环迟疑片刻,接着说道:“大郎久在不其山,又得世外高人教导,想是忘了京都一些规矩。今日拜见甄公时的礼仪欠妥,若是在长公主面前便是失仪,这也是为兄事先没有提醒。”

文宓听话听音,拱手说道:“世兄说的是,还要劳烦世兄教我。”

张环见文宓如此上道,心中暗喜。他知道文家跟皇族的关系,身为世交不得不提醒。原本还担心文宓如同年少时一般桀骜不驯,没成想文宓竟能听他的劝,又主动要学,很是欣慰。

他不知道,文宓正想方设法融入晋国,免得露馅。

遇到张环这个“老熟人”,让文宓喜出望外。

两人不再闲谈,快速填报肚子,吩咐人撤去案席,这才开始教学。

晋国规矩大,拜谒,参见,觐见,作揖各有不同的动作。

张环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文宓在一旁跟着学,学会之后对着墙角演示几遍,直到张环觉得满意才罢。

张环看着文宓联系,恍惚觉得如同梦中一般。

眼前的文宓长大了一些,强壮了一些,嗓音跟比先前沙哑一些,这些都是可以随着时间改变的。

只是文宓的口音变化很大,是有长广郡当地的口音,可也有青州乃至兖州口音,京都口音反而极少。而且说话习惯也不一样,他口中总说出一些新鲜词来,或许是受他先生影响。

最奇怪的是,文宓的性情与年少时大不一样,没了以前的顽劣,待人接物包括在城上与广安公答对时,举手投足间透着成人的稳重。

张环不明白文宓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不知道他家人看了如何?

文宓做完动作,看张环陷入深思,轻咳一声提醒。

张环回过神来,笑道:“贤弟做得不错,世叔日后见了贤弟这般模样,定会欣喜。”

文宓没想到他这般说,跟着傻笑。

张环想了想,又说道:“为兄东来之时路过临淄,拜会了季德世叔,世叔早知道贤弟在长广郡,若不是次骞世叔怕贤弟再去别处,坚持请尊娘舅修书劝贤弟,怕是季德世叔便会亲自来捉你回去。”

季德世叔?次骞世叔?文宓闻言,皱着眉头寻思半日,才想起他说的是父亲文俶和叔叔文虎,文俶字次骞,文虎字季德,貌似文虎就在青州,临淄在后世的淄博附近,离青岛似乎很近了。

听张环的意思,要不是文俶担心文宓不肯回京,派李达他们转到谯郡去求文宓的娘舅写封信,说不得文虎就会亲自来把小文宓抓回去。

张环看他发楞,以为吓到他了,笑道:“贤弟放心,世叔只是戏言。早年在京都,世叔可是极疼爱你的。世叔还说,若是你执意不愿回京都,便与他住在临淄。”

文宓听了,觉得这叔叔倒是不错,心里平静下来,不再读档。

张环担心他再被吓得离家出走,不再说这些事,笑着带他出去巡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