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宓闻言略一迟疑,立刻明白是说漏嘴了,忘记了前番李达的提醒,当着甄德的面说出了师傅的师字。

可能是口音问题,甄德好像把师兄听成了世兄。

在晋国,世兄是对亲近家族中兄长的尊称。便如同文宓对张环,若是不敬称表字,便要称世兄。

文宓醒悟过来说道:“这世兄非是故交,因我二人同拜在家先傅门下学艺,这才如此称呼,往日我二人都已学长学弟相称。”

文宓犹豫良久,实在不知道如何称呼师兄师弟,只好是把学长学弟拿出来应急。唉,师姐师妹从此也要成学姐学妹了。

“学长?学弟?”甄德念叨着这两个字,慢慢明白文宓的意思。听他说家先傅便知道他先生已经作古,开口又问:“尊先傅又是何人?你何时拜入他的门下。”

文宓早就准备好说辞,将拜师学艺那段再说一遍:“三年前。晚辈在不其山射猎时偶然遇到了家先傅。家先傅姓宋,自号无用山人,是位饱学之士,博古通今,身有高才。家先傅早年曾游历四方,后来隐居于不其山中。晚辈还有个学长,学长姓岳,曾做过游侠,有一身好武艺,早年随家先傅云游四方,从旁照料。晚辈常用猎物换家先傅教导一些本事,后来便拜入门下。闲暇时,晚辈也跟岳学长学武,这弩便是学长离世前赠予晚辈的,学长早年曾随家先傅遍游名山大川,晚辈不知学长从何处得来这弩,不过,晚辈以为学长之言不会有假。”

甄德听到这里,明白文宓遇到了世外高人。

东汉以来,乱世百年,许多高才贤士真心躬耕于乡野,不愿闻达于诸侯。无心名利的能人异士、良工巧匠太多,此事不足为奇。他早听说过不其山中多有高人,此次来去匆忙未及拜会。

想到这里,甄德面露喜色点点头,吩咐道:“大郎,此事干系重大试一试也好,你且去取弩。张环,你去检查守备,天色将晚,告诫四门军士在城外空旷中多立火堆,谨防小心贼人连夜袭城。陆涛,你会同军曹安排义民兵巡夜之事。郭焕,你与淳于主簿召集啬夫,乡佐对城内难民进行甄别,以防城中有贼人假扮的流民。”

众人各自依令而行。

文宓自到临时住处寻到李达,从箱子里取出十字弩来,组装好了,又取出几支轻便锋利的三棱箭,带回城楼。

甄德是武将,见弓弩样式奇特,把玩一会儿,心中十分好奇,问道:“老夫看了许久,看不出这弩是何材质制成?”

文宓的弓弩箭支都是金属材料,被原主人为减少反光给涂成黑色,甄德认不出来,可能认定这黑色便是原材料的颜色。

文宓也不多解释,想了想说:“这是岳学长的心爱之物,寻常并未取用过,只是临走之时留给晚辈做个念想,未曾提及此弩是如何制作的。”

文宓知道十字弩出现会引起人的注意,只是这早晚都要拿出来的。

甄德听文宓这般说,没有再问,用手拉一拉弩弦,只拉动寸许。他微微觉得吃惊,转手递给身后的郭延寿。

郭延寿抬臂拉弦如开弓一般,摇头苦笑:“主公,属下最多只能开六石弓,这弩实在太重,比军中硬弩还要重。”

甄德闻言不语,看向文宓,连郭延寿这般高手都拉不开的弩,文宓要如何使用?

十字弩不同于晋国军用弩,这把十字弩经过了佣兵的改造,上面有大小齿轮、摇把,他们没发现这些怪异部件的用途。

文宓将弩接过来,从弩臂下取出上弦器,把弓弦挂好,再反向摇动摘下上弦器,说道:“甄公,晚辈也拉不开,上弦全凭这上弦器。”

甄德看了,摇头讪笑道:“此弩倒是精巧,借助上弦器上弦,更是将此物放在弩上。贤侄有此神器,便可在贼人反应不及之时射出第二箭。”

“甄公说的是。”文宓笑着给他点赞。

张环从文宓手中接过弩,按文宓的指示用上弦器上好弓弦,而后空放一箭,听弦音观弦动,挑起大拇指说道:“此弩似是铁质,又比铁器轻巧。看这一弓之力,强过我军中硬弩,甄公何不让大郎试一试,试试准头。”

甄德听了,也不再追问,让文宓与张环快快去射来。

张环准备了三个裹着铠甲的草人,按文宓的要求摆到大街上,分别放在一百步处,一百五十步处,两百步处。

这是检测文宓的准度和弩箭的力道。

文宓趴在城墙上往下瞄准,搭箭,激发,再上弦,搭箭,激发,又上弦,搭箭,激发。行云流水般唰唰唰连射三箭。

甄德等人在一旁看到目瞪口呆,没想到文宓用弩居然如此娴熟,单听城下的欢呼便知道文宓射中了。

过不片刻,张环便带人扛着三个草人上来,把两百步外那一个放到甄德面前:“甄公,三箭皆无需发,这一箭隔着两百步射透铠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